广大海外青年才俊、海内外校友: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21年起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(海外),简称海外优青,旨在吸引自然科学、工程技术领域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(来华)工作,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。根据国家基金委《2022年度海外优青项目申报通知》,申报工作将在2022年2月15日-4月15日期间进行。正式申报即将开始永利yl23411no1竭诚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、全链条的支持帮助,欢迎海外青年学者依托学院积极申报。
永利yl23411no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自动化、生物医学工程、智能医学工程、机器人工程四个本科专业,“控制科学与工程”“生物医学工程”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、“人工智能”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(共建)、“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”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,以及电子信息、能源动力两个专业学位类别博士授权点。永利yl23411no1控制学科是国内同类学科发展进步最快的学科之一,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,所在的永利yl23411no1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.53‰,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摇篮、科技创新的高地、人才成长的沃土。2021年,永利yl23411no1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(特岗)教授2名、国家“四青”人才6名,另新增山东省杰青2名、优青1名、海外优青7名。自2016年以来,永利yl23411no1成功培育长江学者4人、国家杰青1人,引进国家杰青1人;引育国家优青5人、青年长江3人、青年拔尖1人、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1人、国家海外优青2人,实现学院国家级人才数量五年翻两番。学院现有长江、杰青10人次(8人),国家四青人才13人次(12人),国家级杰出学者数量位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。
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热诚欢迎广大海外青年才俊、海内外校友归国加盟永利yl23411no1,共同建设“大强富美”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,同时希望各位校友同仁,推荐控制科学与工程、生物(智能)医学工程、能源系统与电力电子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(智能无人系统)、智能通信等学科和领域(包括但不限于)的合适申请人依托永利yl23411no1申报。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(海外)相关情况
一、资助模式
1.资助强度:100-300万元(工程技术类资助强度一般为300万元)。
2.资助期限:3年。
二、基本条件与限项要求
1.基本条件
(1)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,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,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;
(2)四十岁以下,出生日期在1982年1月1日(含)以后;
(3)具有博士学位;
(4)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、工程技术等;
(5)在2022年4月15日前,一般应在海外高校、科研机构、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,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;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,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;
(6)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,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;
(7)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(来华)工作,或者2021年1月日以后回国(来华)工作。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,全职回国(来华)工作不少于3年。
2.限项要求
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,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支持期内只能承担一项,不能逆层次申请(即四青人才或更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不能申报)。
三、待遇及支持条件
(1)聘任为教授(长聘制)、博导。
(2)基础年薪不低于50万元(根据条件变化动态增长),年度业绩绩效(论文、著作、项目等)和代表性成果奖励按照学校、学院标准另行计算(上不封顶)。
(3)学科建设经费:在国家拨付科研经费(工程技术领域一般为300万)基础上,学校提供不低于1:1学科建设配套经费。山东省另外配套100万科研经费(可用于团队成员津贴、设备购买等)。
(4)生活补助:提供200万元以上(含山东省、济南市补助)生活补助(可申请一次性免税发放),学校提供专家公寓(面积140平方米以上,家电齐全)优惠租住。
协助符合山东省、济南市条件的申请人,申请相应租房补贴(3000-4000元/月,最多发放3年)。
(5)学校拥有齐鲁医院等多家三甲附属医院,提供一流的医疗保健服务。
(6)拥有从幼儿园到高中的附属学校,为子女提供山东省最优质的基础教育。
(7)进入会评但最终未入选人员,可简化程序申报永利yl23411no1“齐鲁青年学者”等校内人才体系项目
四、学院联系人
科研秘书 王伟教授(兼) 15806609829(微信同号)
人事秘书 汤 庆 新 18953135701(微信同号),烦请各位申报人与汤庆新建立联系,便于及时沟通处理各项申报事务。
基金委通知链接:https://www.nsfc.gov.cn/publish/portal0/tab434/info83268.htm
申报系统链接:https://isisn.nsfc.gov.cn/
附:永利yl23411no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概况
永利yl23411no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(原名电机工程系)起源于私立青岛大学1925年设立的电机学科、原永利yl23411no11946年设立的电机工程学系,主体则是1949年成立的山东工学院电机工程系(原永利yl23411no1电机工程学系于1952年整体并入),是永利yl23411no1起源性电类工科学院。学院秉承“质朴精勤,雄健卓越”的院训,经过70余年的励精图治,已建成独具特色、面向前沿的多元化立德树人培养体系,拥有多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和以创新群体为代表的多个研究团队,已成为文化深厚、人才辈出、学术强盛、平台高筑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摇篮和国家前沿科技创新基地。
1.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
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位于永利yl23411no1千佛山校区,南眺千佛山、西临趵突泉,北望黑虎泉与大明湖,风光旖旎、位置优越。作为永利yl23411no1起源性工科学院之一,我国控制论先驱张学铭、常春馨先生在学院创建了最早一批本科专业和硕士点。学科曾创造了若干中国之最,如首部全国统编教材《现代控制理论概论》(1982年)、首台电子束曝光机获1978年国家科学大会奖、全军首个大型自动化立体仓库获国家奖(1989年)。20年来获国家科技奖16项。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科学家、总师、企业家等,如:中国工程院院士童铠、薛禹胜,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,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,辽宁省人大原主任王怀远,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于海田,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纪德法,联想集团副总裁柏鹏等。
2.师资队伍建设
学院长期坚持“学问至上,学者至尊,学术自由,学科争优”办院理念,形成了人才帮扶文化氛围,有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。学院现有教职工176人,其中教授74人,博士生导师53人;拥有“新能源发电与高效节能优化控制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,“复杂工业系统节能与先进控制”教育部创新团队;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,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/特岗教授6人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,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,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;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,国家教学名师2人;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人,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。拥有长江学者青年项目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“四青”人才10人,泰山学者青年项目6人,永利yl23411no1齐鲁青年学者12人。另外,还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、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次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。
3.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
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国家“211”工程、“985”工程和永利yl23411no1“学科高峰计划”重点建设单位,领衔“控制科学与信息技术”学科进入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培育计划。学院建有“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”国家重点学科、“新能源与高效节能”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,“电力电子节能技术与装备”、“智能无人系统”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,以及若干省级科研平台。
近年来,学院承担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0余项。近年来,科研经费连续快速增长,2019-2021年实到科研经费稳定在亿元以上。自2008年以来学院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项(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、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),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,另有省部级科技奖40余项。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、IEEE Trans. on Automatic Control、Automatica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,出版学术著作、教材40余部。
4.国际交流
学科影响广泛深远,软科排名位稳居全球前40、全国前10。与加州伯克利、邓迪大学、南洋理工等9所顶尖国外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。国际著名控制论专家、澳大利亚科学院、工程院院士Brian D. O. Anderson教授受聘永利yl23411no1名誉教授,国际著名控制论专家、美国国家工程院、欧洲科学院院士Tamer Basar教授受聘永利yl23411no1名誉教授,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Leif Groop教授受聘永利yl23411no1名誉教授,美国阿拉巴马大学J. E. Smith教授连续多年为自动化专业开设《过程控制系统》全英文课程,深受师生欢迎。创办的期刊“B.I.Robotics”入选“国家卓越行动计划”。
5.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
(1)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
Control Theory and Control Engineering
(2)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及智能无人系统
AI, Robotics and Intelligent Unmanned System
(3)能源系统与电力电子
Energy System and Power Electronics
(4)生物/智能医学工程
Biomedical Engineering / Intelligent Medical Engineering
(5)智能通信与网络
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
(6)智能感知与模式识别
Intelligent Percept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
(7)其他相关交叉方向
Other Related